人工湖一般是人們有計劃、有目的挖掘出來的一種湖泊,非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因此對于人工湖而言,水質將會出現三類不同性質的污染:
(1)由于氮磷營養元素過多而導致的富營養化污染。表現為湖水發綠、出現大量藍綠藻甚至水華;
(2)有機污染物過多而導致的有機污染。表現為湖水污濁、缺氧、發黑有臭味;
(3)顆粒狀塵埃和樹葉等固體異物過多而導致的雜質污染。表現為水中雜質過多、透明度低、影響觀瞻。
每一種污染都會導致水質的惡化和景觀的直接破壞,因此必須對三種類型的污染都采取對癥下藥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護人工湖水不受破壞,水質情況良好。
人工湖水處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對于人工湖水處理而言,較大難處是水量極大,幾萬噸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園和景觀河道至少是幾十萬噸水乃至幾百萬噸水。如果照搬污水處理或泳池水處理的方法,一般每頓水的治理投資在300元以上,1萬噸水就需要300多萬,對于人工湖而言成本極大,客戶難以承受。
因此,對于人工湖而言,既要解決技術上的大難題,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工作。正因為如此,人工湖水處理才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
對近年來常用的人工湖水處理技術進行歸納,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代,下面將對三個代分別介紹:
第一代:這一代是人工湖水處理的起步代,當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工湖也會發生水質發臭、惡化等現象,嚴重影響其美觀,一些技術人員便逐漸開始探索合適的技術進行治理。常用的技術大致有水泵循環、跌水、沙缸過濾、投撒化學藥劑、增氧曝氣等簡單的方式,這些方法大都比較單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無效。
第二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技術的進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術的基礎上適當改進,推出了第二代技術,這一代主要的技術有:全自動精濾機、氣浮、生物制劑、人工濕地以及生態基等技術。這些技術相對第一代的技術在技術含量和處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大多都是從其他水處理技術轉型過來,對人工湖水處理并沒有針對性,有些時候(水面較小時)治理效果較好,有些時候(特別是水面較大時)處理效果會很差,技術本身存在一些硬傷。
比如全自動精濾機過濾和氣浮技術,都是將水體從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處理機房凈化處理后再注入湖里,都屬于間接凈化法。這種模式較大的問題是受循環周期瓶頸限制。由于建造成本限制和湖邊土地限制,水處理機房不可能面積很大,當水量達到幾千立方乃至幾萬立方時,水處理的循環周期就會很漫長,幾天才循環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還沒等處理一遍湖水又變臟了,即使處理機房的出水水質再好,與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后整個湖水還是較臟。另一方面,將水從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處理機房的建設也需要較多費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時髦單元組合,看似較新技術,但實際上在工藝原理、數量匹配上都存在硬傷,這主要是由于一些非技術類的公司通過代理*方式進入本行業,簡單模仿所致。
第三代:這一代的技術對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術又有大幅度提升,對大水面及污染嚴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達到三類甚至二類水質標準,是目前國內較新一代治理技術,主要代表技術有: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和HDP直接凈化技術。
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通過對魚類品種、魚蟲品種、水草品種的精心篩選和調控、以及各種化學藥劑、生物制劑的應用,較終實現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長,形成“水下森林”,調控過程非常復雜,調控過程中需要緩慢注水以適應水草光照要求,前后耗時幾個月。而且雜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雖然沒有電耗,但人力、生物制劑、魚蟲的消耗使得維護成本并不低。
HDP直接凈化技術一邊營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環境、一邊通過提供載體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養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動水的環境下對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好氧分解,實現了污水凈化。這種技術彌補了其它各種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和速度,又沒有土建、管網的煩惱,更沒有湖外治理時水泵循環帶來的循環周期瓶頸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為種源,用生物載體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來生物制劑數量的快速衰減和種源的快速退化難題,而且施工和維護簡單方便。
總結
從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較新一代的HDP直接凈化技術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治理效果顯著,對人工湖水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水體流動性差,混濁,色度高,藻類泛濫,池底黑臭等都可較快解決。同時,無土建施工,無機房管網,不影響水面景觀,能防止或延緩水面結冰,保護駁岸。后期運行操作簡便,費用較低。相比之下,為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景觀水體治理方法。
http://www.hbfenghuo.cn